实现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指以增强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为核心,以产品质量、标准和服务提升为主要标志,最终形成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具有世界影响力、产业具有全球整合力的总体格局。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能源和环境问题、人口老龄化、消费升级等各种挑战,迫切要求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可借鉴日本制造业发展的有益经验,为我国推动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参考。
总体来看,日本制造业发展状况较为稳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日本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在19%至21%之间。在先进制造业出口方面,2008年至2017年,高科技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除了在2009年出现短暂上扬外,基本呈下行走势。
从总量数据分析来看,日本制造业的表现并不抢眼,但日本制造业企业注重长期的传承和持续创新,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实力较强。入围全球百强制造业企业的日本企业超过了40家,日本企业在产业上游的原料和设备领域,无论是专利的质量还是数量都很突出。此外,因技术、解决方案、管理经验和客户关系等可以在不相同的领域间相互赋能,能够发挥“1+12”的优势,日本制造业还表现出了平台化的发展趋势。
日本在推动制造业发展中的经验,可为我国提供借鉴:一是格外的重视产品质量,日本企业一致认为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二是重视基础技术和创新发展,特别是大企业更看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双轮驱动;三是重视国际化运营管理能力,日本企业往往会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四是重视上下游协同发展,日本上中下游企业一般能组成完备的产业链,实现共同促进、利益均沾、共赢发展;五是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能有效发挥政府和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这极大降低了日本中小企业海外发展的风险。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制造业取得长足发展,“中国制造”享誉全球,通信网络、高速铁路、风电光伏、建筑机械等行业设施远销海外,在数字化的经济领域的模式创新也走在国际前列。但与日本等制造强国相比,我国制造业发展还存在比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制造业未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很多产业存在大量“零、小、散”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工业基础能力相对薄弱,我国零部件领域的基础能力和工艺水平都存在短板,进而影响到高端装备、机床、汽车、集成电路等产业的更好发展;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性不足,难以发挥出协同优势。
我国制造业在某些领域发展质量不高,是多重因素导致的,特别是现实存在的后发劣势需要我们来关注。一是在技术方面,制造业技术不是颠覆性技术,更多需要依靠长期积累而形成,我国相当一部分制造业企业积累太少,研发能力较弱,难以进入高端市场。二是在成本方面,先进入市场的企业往往规模很大,成本也因规模效应而大幅度降低,相比之下,后进入市场的企业规模较小,具有成本上的劣势,很难争取到足够多的市场占有率。三是在上下游协同发展方面,我国企业上下游配套协同发展的环境较为欠缺,又因技术相对落后、成本高昂等很难融入国际产业链。四是在市场方面,有的产业某些环节的市场规模较小,只能容纳少数几家企业,在后发企业进入市场前,市场基本上已被先发者占领,因而后发企业被消费者或产业链上下游别的环节接受的难度很大,在开拓市场时存在相当大的阻力。
推动我国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需多措并举,使存在后发劣势的领域加速脱离“低水平重复陷阱”,推动这些领域不断精进,加强对产业链中附加值高和技术上的含金量高的关键环节的控制能力。具体来看,可在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鼓励公司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提高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需平衡好国产化与全球化的关系,利用我国强大的市场优势,在高铁设备、通信装备整机等高端装备领域取得突破,继续鼓励代工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和自建品牌,同时也加强与国外单项冠军小企业(规模小、技术好但市场占有率有限的企业)的合作,实现共赢。
二是培育重视质量的环境和精神。倡导工匠精神,带领企业更专注于技术提升,不间断地积累和改进;做好质量建设工作,完善质量认证体系和质量管理体制,格外的重视通过质量控制体系、精益制造等理念提升质量管理的能力;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提高维权效率和侵权成本;积极探索制造业企业员工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引导优秀人才流向制造业。
周一至周日 7: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