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溢流、排气系统 排除压室、浇道和型腔中的 气体,储存前流冷金属液和涂料残渣的处所, 包括溢流槽和排气槽,一般开设在成型零件上。
(4)模架 将压铸模各部分按一定规律和位置加以组合 和固定,组成完整的压铸模具,并使压铸模能够 安装到压铸机上进行工作的构架。通常可分为三 个部分: 1) 支承与固定零件。包括各类套板、座板、支承板、 垫块等起到装配、定位、安装作用的零件,如图 中的动模座板1、垫块2、支承板3、动模套板4、 定模套板11、定模座板12。 2)导向零件。确保动、定模在安装和合模时精确定 位,防止动、定模错位的零件,如图中的导柱23、 导套20。
分型面设计: 是压铸模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分型面与压铸件的形状和尺寸、压铸件在压铸模中的位 置和方向紧密关联。 分型面确定对压铸模结构和压铸件质量产生特别大的影响。 一、分型面的基本部位 1、分型面与组成压铸件形状的型腔的相对位置可归纳为如 图4-1所示的几个基本部位。 2、图(a)是型腔全部设置在定模内,能保证压铸件外形的同 轴度要求,同时,金属液的压射终端与分型面重合,有 利于排出型腔内的气体,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包含的成型部分的分配状况,确定各成型零件的结 构组合形式和固定方法 ⑤ 避免压铸件留在动模一侧 ⑥分型面往往是模具设计和制造的基准面
根据压射比压、压铸件投影面积、型腔深度测算确定: ①型腔的侧壁厚度 ②支承板的厚度 ③依次确定型腔板、动模板、动模座板、定模座板的厚度 以及它们的相关尺寸 ④确定模具导向形式位置和主要尺寸 ⑤确定压铸模的定位方式、安装的地方和固定形式
⑤脱模机构的设计。包括脱模力的计算;推出机构、 复位机构、侧抽芯机构的形式、结构、尺寸配合 以及主要强度、刚度或稳定性的校核。 ⑥模具的温度调节系统的设计与计算。包括模具热平 衡计算;模温调节系统的结构、位置和尺寸计算。 设计说明书要求文字简捷通顺,计算准确。计算部 分只要求列出公式,代人数据,求出结果即可, 运算过程可以省略。必要时要画出与设计计算有 关的结构简图。
主要零件包括各成型零件及主要模板,如动模板、 定模板等。 在绘制零件工程图时,应注意的问题如下 ①图面尽量按1:1的比例画出,以便于发现问题。
②各视图的视角应选择合理、简练,并按正确的 投影、剖视反映出来 ④对相互配合或相对移动的结构件,应注意有无 相互矛盾、相互干涉的现象,并设法纠正,在装 配草图上校正过来。
④绘出模具的立体尺寸,再验证这些尺寸是不是与所选 用的压铸机匹配,将长X宽X高尺寸在装配图上标出 ⑤某些结构及形式可能有几种设计的具体方案,当对采用的这 种形式把握不大时,可在设计时留有修改的余地,避 免因无修改的空间而导致报废 ⑥尽量选用通用件和标准件,如标准模架、推出元件、 导向件及浇口套等,并标出它们的型号和规格 ⑦初步测算模具造价是否超出预算范围
根据压铸件结构特点、几何形状、型腔的排气条 件等工艺因素 结合所选压铸机,对直浇道、横浇道以及内浇口 的位置、形式、尺寸、导流方向、排溢系统的设 置等做综合考虑,并初步确定 内浇口的位置和形式,是决定金属液的填充效果 和压铸件质量的重要因素。
3) 推出机构。压铸件成形后动、定模分开,将压 铸件从压铸模中脱出的机构,如图中的推杆26、 复位杆27、推板29、推杆固定板30、推板导柱24、 推板导套25等。 (5) 抽芯机构 抽动与开合模方向运动不一致的活动 型芯的机构,合模时完成插芯动作,在压铸件推 出前完成抽芯动作,如图中的限位块5、螺杆6、 弹簧7、滑块8、斜销9、楔紧块10、活动型芯14等。 (6) 加热与冷却系统 为了平衡模具的温度,使模具在 合适的温度下工作,压铸模上常设有加热与冷却 系统。 (7) 其他如紧固用的螺栓及定位用的销钉等。
3、图(b)、(c)是压铸件型腔被分型面截开,分别处于定模和动 模内,合模时,必须有较高的形位要求才可能正真的保证压铸外形的 同轴度。图(b)则可能会产生排气不畅的现象。 4、图(d)的型腔也分设在定模和动模内。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定模和动模 在合模时不错位,采用斜止口的对中方式,对有较高同轴度 要求的高腔压铸件,除保证形位要求外,还起到加固型腔的 作用。
(一)研究、消化原始资料 ①收集有关压铸件设计、压铸成型工艺、成型设备、模具制 造知识、机械加工及特种加工工艺等资料,并加以整理、汇 总、消化,以备在模具设计时借鉴应用。 ②研讨和消化压铸件图 压铸件的功能和装配关系 使用部位和组装部位的精度和强度要求
①从设计到试模成功这一全过程都出现哪一些问题, 采用了什么措施加以修正和解决的? ②对那些取得良好效果的结构及形式应予以肯定, 进一步总结升华,有利于今后的应用。 ③压铸模还存在哪些局部问题,比如压铸件质量、 压铸效率等, 还应做哪 些改进? ④从设计构思到现场实践都走了哪些弯路?其根本 原因是什么? ⑤从现场跟踪发现哪些结构件在加工工艺上还存 在问题?今后应从积累实践经验人手,设计出最容 易加工和装配的模具结构件。
3、对不适合压铸工艺的因素或不必采取了特殊模具结 构和特殊工艺措施的结构及形式,应与设计者沟通, 在满足使用要求前提下进行局部修改,以达到满足 压铸成型工艺和简化模具的目的。
(六)、绘制模具装配图 (1)按标准画法,认真、细致、整洁地将业已修正和补充的 装配草图描绘清晰。 (2)对各个零件正式编号,并列出完整的零件明细表、技术 要求和标题栏。 (3)在装配图上,应标注以下内容。 ①模体的外形立体尺寸以及模具的定位安装尺寸,必要时 应强调说明模具的安装方向。 ②压铸件所选用的压铸合金种类和质量。 ③所选用压铸机的型号、压室的内径及喷嘴直径。 ④压射比压。 ⑤推出机构的推出行程。 ⑥冷却系统的进出口。 ⑦模具制造的技术方面的要求。
(四)方案的讨论与论证 设计者在拟定了初步方案后,应广开言路,广泛征 询压铸生产和模具制造工艺人员以及有实践经验的 现场工作人员的意见,充分吸收改进建议,经过分 析论证与权衡利弊,对设计的具体方案加以补充和修正, 以设计出结构符合常理、实用经济的压铸模。
(1) 成型零件 决定压铸件几何形状和尺寸精度的 零件。形成压铸件外表面的称为型腔;形成压 铸件内表面的称为型芯。如图中的定模镶块13、 动模镶块22、型芯15、活动型芯14。
(2) 浇注系统 连接压室与模具型腔,引导金属液 进入型腔的通道,由直浇道、横浇道、内浇道 组成,如图中浇口套19、导流块21组成直浇道, 横浇道与内浇道开设在动、定模镶块上。
拟定模具结构方案: 绘制装配草图,初步确定各部分结构;绘制装配草 图时,可将配合结构及零件局部剖视以便于及时发 现问题 拟定模具结构初步设计的具体方案,应最大限度地考虑以下方面 1、确定模具分型面
3、选择脱模方式 确定推出部位和复位杆的位置、尺寸,以避免压 铸件留在动模一侧,避免变形 对于复杂的压铸件,在大多数情况下要采用二次或多次脱 模机构,应确定分型次数和多次脱模的结构及形式 及动作顺序
选用简单的侧抽芯形式--手动抽芯机构和活动型 芯的模外抽芯机构或开模后再用人工脱芯 借用开模力或外力驱动的侧抽芯机构---在计算抽 芯力后,选择适宜的侧抽芯机构并确定主要结构 件的尺寸
4、压铸件工艺性分析,一般应注意分析以下几个问题 ①合金种类及技术性能能否满足使用性能
⑤有无侧抽芯部位,有无改变结构避免侧抽芯的可能性 ⑥有无型芯交叉现象,怎样避免 ⑦基准面是否有利于模具制造和后加工的定位需要 ⑧小孔、深孔、螺纹等的压铸能否满足压铸工艺的要求
(九)、审核 ①图纸的标准化审查。 ②主管部门审核会签。 (十)、现场跟踪 模具投产后,模具设计者应跟踪模具加工制造和 试模全过程改设计的疏漏或不足之处,对现场出 现的问题加以解决或变通。 (十一)、全面总结,积累经验及时增补或更 当压铸模制作和试模完成,并经过一定批量的连 续生产后,应对压铸模设计、制作、试模过程进 行全面的回顾,认真总结经验,以利提高。
2、安装:定模固定在压铸机的定模安装板上,浇注系 统与压室相通。动模固定在压铸机的动模安装板上, 随动模定装板移动而与定模合模、开模。
3、动作过程:合模时,动模与定模闭合形成型腔,金 属液通过浇注系统在高压作用下高速充填型腔;开模 时,动模与定模分开,推出机构将压铸件从型腔中推 出。 4、压铸模的基本结构如图5-1所示。
6、选择压铸机的规格和型号 ①根据所选压射比压、投影面积测算出的锁模力、压铸件
②模具的闭合高度应在压射机可调节的闭合高度范围内 ③模具的脱模推出力和推出距离应在压铸机允许的范围内 ④模体外观尺寸应能从压铸机拉杆内尺寸的空间装入 ⑤模具的定位尺寸应符合压铸机压室法兰偏心距离、直径
编写设计说明书包括以下内容 ①对压铸件结构特点的分析 ②浇注系统的设计。包括压铸件成型位置,分型面 的选择,内浇口的位置、形式和导流方向以及预 测也许会出现的压铸缺陷及处理方法。 ③压铸件的成型条件和工艺参数。 ④成型零部件的设计与计算。包括型腔、型芯的结 构形式、尺寸计算; 型 腔侧壁厚度和支承板厚度 的计算和强度校核。
②绘制模具装配图的顺序是:先内后外,先上后下。 即先从压铸件的成型部位开始,并围绕分型面、 浇注系统等依次展开
③对所有相互配合、相互移动部位的形状、大小以 及装配关系,应按特殊的比例,选择简捷合理的投 影和剖视,明显地反映出来
周一至周日 7: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