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企业都需要符合创业板定位,即满足创新、创造、创意且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层次地融合(“ 三创四新 ”)
以上述8家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为例看看拟创业板申报企业如何满足“三创四新”要求。
发行人自身的创新、创造、创意特征,科学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新旧产业融合情况
发行人基本的产品为导卫和控轧控冷装置。围绕基本的产品,发行人已形成了49项发明专利和56项实用新型专利,在行业内居领先地位。
发行人的导卫和控轧控冷产品在多线切分、精准轧制和控轧控冷节能轧制等专利技术基础上,融合了新材料、智能化应用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具体如下:
多线切分及精准轧制技术对钢铁工业的节能高效轧制和精确轧制起到关键作用,是《2011-2020年中国钢铁工业科学与技术发展指南》中列出的轧钢关键技术之一。
发行人自21世纪初设计并制造全线导卫产品及工艺设计开始,在多线切分技术和高精度导卫研发方面实现突破,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五切分导卫轧制技术和高精度、通用型线材精轧导卫等,率先实现有关产品领域的进口替代,推动了多线切分及精准轧制在国内钢铁工业的大规模应用。
发行人自主研发的“四/五切分导卫装置新技术”被科技部评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并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进一步研发的六切分轧制技术,取得了“六切分立交无扭轧钢工艺”发明专利。
控轧控冷节能技术采用控制轧制及控制冷却的方式,经过控制钢材在轧制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冷却过程的工艺参数,得到细小均匀的相变组织,从而获得强度、塑性、韧性都优良的轧钢产品,起到一部分节约贵金属合金元素、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的作用。
发行人自主研发的“棒材多线切分与控轧控冷节能技术”被纳入国家发改委“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五批)”,“穿水冷却装置”、“高速线材控温控冷装置”等产品先后被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认定为安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安徽省新产品,产品技术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导卫和控轧控冷产品长期与高温、高速的钢坯接触,需要承受高温、冲击、高速磨损、挤压和冷却过程中的激冷和激热,对产品强度、韧性、抗激冷激热和抗氧化性能要求极高。因此,材料性能对产品使用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常规使用的寿命起到关键作用。
发行人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探讨研究,成功开发了耐冲击、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的新材料,同时,针对材料特性和产品应用环境,开发了相适应的生产工艺。
围绕材料技术,企业具有“一种高精轧机切分轮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一种精轧机高温耐磨合金导辊及其制备方法”等25项相关发明专利和3项实用新型专利。
发行人在传统控轧控冷节能轧制技术基础上,融合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自主研发了“智能化控温轧制系统”成套装备。
“智能化控温轧制系统”基于“分级冷却+中间回温”的技术原理,采用“前馈控制+反馈控制”的控制策略,对轧制过程中的纵向温度和各切分线温度进行自动控制,整套流程无需人工干预,实现了自适应闭环控制。
“智能化控温轧制系统”配备高精度的测温仪、温度控制器和自动化控制管理系统,具有在线精准检测、自适应控制等技术优势,企业具有“一种螺纹钢细晶轧制智能操控方法”、“一种螺纹钢细晶轧制轧件冷却智能操控方法”和“一种螺纹钢智能加热操控方法”3项发明专利。
发行人创新、创造、创意特征,科学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新旧产业融合情况
发行人的智能制造设备等产品主要使用在于下游客户制造领域,为不一样客户的生产活动提供定制化的检测类、制程类设备,产品具有较强的创新属性。此外,发行人提供的检测类和制程类的智能制造设备,涉及机械、电子、检测、通信、软件、机器视觉等技术领域,技术集成度高,而且往往需要开发、应用前沿技术,其技术应用具有较强的创新属性。发行人贴近客户的真实需求,在与客户的合作过程中,密切跟踪客户产品的变化趋势,有明确的目的性地预研或改造相关设备,并且有选择性地采购生产物料和技术实施方案。发行人与客户形成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帮助发行人缩短产品交付周期,实现用户快速响应的需求,形成独特的竞争能力。
发行人上述为客户满足需求而进行的研发、设计、生产都属于不断创造、创新的过程。
公司目前主要是做智能终端产品的检测、制程类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公司的主要客户则是信息与通信行业的领军企业。公司和主要客户的合作,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两个新兴起的产业的深度融合。
随着主要客户在智能终端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一直增长,公司也在和主要客户的合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智能制造设备相关经验,并且对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目前,针对 5G 技术的出现,公司紧跟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利用智能制造技术帮助 5G 产业客户实现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与检测。公司部分产品已经应用于 5G 智能手机及其核心零部件、可穿戴设备、安防摄像机、车载 T-box 等终端以及通信基站电源等 5G 网络基础设施器件的生产和检测领域。
此外,公司长期深耕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深度理解国家制造业升级转型的需求,通过智能化装备协助下游客户打造智慧工厂,实现公司与智能制造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深层次地融合。公司多数检测类、制程类产品配置了多样性人机交互接口,可适用不一样的产品,实现柔性化生产,相关这类的产品的测试及生产数据可上传至MES 系统,助力客户实现智能化生产。
公司正处于先进制造产业和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交汇点,将进一步探索 5G 与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路径模式,推动有关技术融合创新。未来,公司将继续以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为指引,根据下游产业应用需求开发有关产品,深度融入 5G 产业相关领域,为 5G 智能终端和新型基础设施相关器件提供优质、稳定、可靠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设备。
公司以临床应用和产业转化为目标,在国内率先利用生物增材制造技术,实现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等基本的产品的开发,并通过自主研发,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增材制造、数字化设计与精密加工、选择性氧化及微纤维网成型、多组分交联及雾化成胶等先进制造技术平台,为公司在神经外科植入医疗器械领域的多产品线布局、口腔科及其他外科领域的拓展提供有效支撑。
公司是国内神经外科领域唯一同时拥有人工硬脑(脊)膜补片、颅颌面修补产品、可吸收止血纱等植入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覆盖开颅手术所需要的关键植入医疗器械。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产品研究开发梯度有序,已有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等 4 个产品处于上市销售状态,在研产品 9 个,其中可吸收止血纱、可吸收医用胶及口腔可吸收修复膜 3 个产品处于临床试验或注册报批阶段。
在产品的创新性方面,公司人工硬脑(脊)膜项目荣获“中国工业大奖提名奖”,为当年三家获奖的医疗器械企业之一;发明专利“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核心成果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是国内率先应用生物增材制造技术产业化的同种类型的产品,并入选中国科技部《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目录(2018)》,是目录中唯一一款脑膜产品,为仅有的 9 项“国际原创”产品之一。颅颌面修补产品是国内少数基于 PEEK 材料并用于颅颌面缺损修补的产品。可吸收止血纱是专对于神经外科手术止血需求所开发的高性能止血产品,其产业化将有望打破我国神经外科可吸收止血产品的长期进口垄断。
自上述产品上市以来,公司产品临床应用超过 20 万例,国内市场覆盖了中国人民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中国人民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等国内神经外科知名三甲医院,国际市场覆盖欧洲、南美、亚洲、非洲等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公司自主研发的高通量静电纺丝设备为 2015 年度国家高技术探讨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项目的重要研发成果之一,发明专利“一种电纺机”荣获“中国专利银奖”;自主开发的“莱普®”系列生物 3D 打印机,可用于体外组织模型或活体组织构建等前沿科学及临床应用研究,并已通过符合欧盟 EMC、LVD、RoHS 指令及美国 FCC 指令的检测。
依托拥有的技术平台与核心产品的创新性优势,公司获得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认可。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及研发平台先后被认定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广东省创新型企业、广东省生物 3D打印及植入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承担或参与的重大科研项目(省级以上)共 11 项,包括国家科技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国家工信部工业转型升级(增材制造)项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激光与增材制造”重大专项等。此外,凭借较强的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公司已形成丰富的专利布局。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公司及子公司已形成丰富的专利布局,拥有已获授权的境内专利 118 项,境外专利 16 项,其中发明专利达 61 项;已受理未授权的境内专利申请 108 项,境外专利申请 16 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 107 项。
综上,无论是在企业主要经营的人工硬脑(脊)膜补片、颅颌面修补产品、可吸收止血纱等相关的植入医疗器械领域,或生物 3D 打印机等装备研究技术领域,公司均掌握了行业领先、技术创新的核心技术,产品性能优异。未来,公司将持续推出可吸收医用胶、口腔可吸收修复膜等新产品,加强完善科室产品线的布局,实现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快速转化,强化公司核心竞争力,并为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
发行人的创新、创造、创意特征和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新旧产业融合情况
根据《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的有关规定,创业板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发展更多依靠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主要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
发行人专注于数控智能床垫弹簧设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开展生产经营。截至 2020 年 5 月 31 日,发行人在数控智能床垫弹簧设备领域已拥有专利共计 65 项(其中发明专利 3 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10 项,并形成多项核心技术。报告期内,发行人营业收入规模整体呈较快增长趋势,年均复合增长率近 20%,公司是具有较高成长性的创新企业。
公司主要产品应用于床垫弹簧床芯的生产。弹簧床垫诞生至今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床垫生产设备亦随着各项新技术的应用,由早期较为简单的机械设备逐渐向半自动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演进。发行人致力于中高端床垫弹簧设备的研发创新,经过长期自主研发构建了全自动床芯生产技术、高速袋装弹簧床芯生产技术、床垫弹簧设备的智能控制系统、多钢丝制造弹簧的卷簧技术、弹簧方位调整装置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通过提升设备的性能指标及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水平来满足下业日益提升的生产需求,为床垫行业的产业升级提供更加专业、高效、智能的床垫生产装备,属于传统产业与新技术的深度融合。
高空作业平台制造业是汇集机械设计、机械自动化、液压控制、传感技术、计算机软件和通讯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尤其是随着产品的进一步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将涉及新材料技术、微电子技术、模块化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上述多学科技术的交叉和集成保证了高空作业平台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智能化特点,同时也使得高空作业平台成为高端智能工程机械装备的主要代表之一,并且产品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因此,作为行业内的领先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及研发成果的转化能力。
为了保证公司的创新、创造、创意性,提升综合竞争力,公司建立了完善的高空作业平台智能化产品研发体系、制造体系及销售体系,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具备相对竞争优势。公司研究院被认定为“湖南省企业技术中心”,同时 2019 年成为工信部公布的全国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报告期内公司研发队伍快速扩大,由 2017 年末的 44 人增加至 2019 年末的 86 人,2017年至 2019 年公司合计投入研发费用 5,147.30 万元,截至 2020 年 5 月 31 日,星邦智能拥有专利共 142 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 19 项,实用新型专利 112 项,外观设计 9 项,国外专利 2 项,均与主营业务相关。同时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司加快了研发技术成果转化为经营成果的效率,核心技术产品的销售收入由2017年的 28,221.02 万元增加至 2019 年的 78,497.46 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由 2017 年的 593.44 万元增加至 2019 年的 8,789.14 万元,报告期内公司的业务实现了快速增长。
近年来,基于国内高空作业平台行业的快速发展及公司自身的竞争优势,公司在国际市场的排名由 2017 年的第 26 名上升至 2019 年的第 19 名。未来,随着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建成达产,公司的业务规模将不断扩大,公司在国内外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高。同时,参与制定了《移动式升降工作平台带有特殊部件的设计、计算、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第 3 部分:果园用移动式升降工作平台》(GB/T30032.3-2017)、《高空作业车》(GB/T9465-2018)等国家标准以及《臂架式升降工作平台》(JB/T12483-2015)、《石油化工工程高处作业技术规范》(SH/T 3567—2018)等行业标准。
发行人自身的创新、创造、创意特征,科学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新旧产业融合情况
公司设有研发中心并拥有一支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研发团队。目前,公司研发人员共有 35 人,占员工总数的 5.54%,已取得包括采棉机、播种机等农业机械相关的 66 项专利技术,其中发明专利 4 项。
在研发经费方面,公司一直保持高投入且逐年增长,2017 年度、2018 年度、2019 年度和 2020 年一季度分别达到 484.41 万元、817.50 万元、1,571.58 万元和322.40 万元,充足的研发投入为公司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实现产品迭代需求和保障战略发展规划,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目前公司已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研发体系,形成了从技术成果转化、产品商用化到产业化应用的良性创新机制,推动公司快速成长。2017年度、2018 年度、2019 年度,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5,097.65 万元、28,223.79万元、54,008.95 万元,其中,核心技术应用的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达到 82.65%、94.26%、94.66%。
公司历来重视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依托公司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及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经过十余年的技术积累和生产实践,公司采棉机品质已经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较高水平。其中,公司根据新疆地区棉花种植户的种植特点和使用需求,首创性地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行自走式采棉机,目前已成为国产采棉机的主流产品;同时,公司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六行自走式采棉机,取得了新疆农牧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站颁发的首张国产六行机《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填补了国产六行采棉机的空白,打破了该产品长期被外资品牌垄断的局面。
为了继续巩固公司产品的市场领先地位,公司不断推陈出新,更新换代,改进提升传统产品的整体性能,保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采棉机产品线逐步完善,成为了国内唯一一家能够同时生产三行、四行、五行和六行自走式采棉机的企业。同时,针对棉花采摘后的田间管理,公司亦于 2019 年推出了残膜回收机产品。至此,公司已打通了棉花种植“耕、种、管、收”中的“种、收”环节。
未来随着公司系列喷杆式打药机、联合整地机的推出,公司产品将彻底打通棉花从种植到收获的全产业链。产品创新已经成为提升公司效益新的增长点,促进公司持续发展。
采棉机是技术含量高,结构复杂的高端采收机械,集成了行走、采摘、梳脱、清选、收集等复杂功能。即使公司采棉机产品已经极大的优化了使用的便捷性,但由于采棉机的最终用户都是农民群体,产品前期的使用培训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公司经过多年的客户反馈,不断积累了采棉机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与农机管理部门合作开设了采棉机驾驶员的免费培训课程,通过公司技术人员体系化的教学,方便使用者能够熟练采棉机操作。
公司长期在新疆发展,熟悉终端用户需求,经过多年的发展,组建了以技术人员为核心的售后服务团队,建立了完善的贴近终端市场的售后服务体系。采用以点到面的方式,以北疆乌苏工厂和南疆沙雅工厂为中心,辐射周边市场,实现了本地化 24 小时服务,为用户提供了从棉花收获机调试、棉花收获机零配件更换、棉花收获机故障维修等一系列服务。公司通过高质、高效的售后服务,在用户中赢得了优良的口碑,促进了公司产品销售的良性发展。
未来,随着公司多个农机销售及售后服务中心的建成,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提供更为完善、快速的客户服务,进一步提升公司品牌知名度,提高公司技术转化能力,保证公司持续发展。
发行人自身的创新、创造、创意特征,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新旧产业融合情况
公司作为注塑模具行业的优秀企业,时刻关注模具行业的创新和新技术应用动态,并持续致力于研发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在创新、创造、创意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建立了独立的研发体系,其中包括山东省省级技术中心和青岛市企业工程中心等研发平台。
依托多年来在注塑模具领域的研发设计与制造经验,公司已形成了包括物理发泡模具技术、化学发泡模具技术、多色模具技术、模内装饰注塑(IMD/INS)技术、低压注塑模具技术等核心技术在内的具有创新、创造、创意特征的多项技术。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已累计获得 3 项发明专利和 26 项实用新型专利,另有 26 项已提出申请正在实质审查的专利,在双色注塑成型、低压注塑成型和嵌件注塑成型技术,以及模具热流道应用技术、高速多腔模具应用技术等领域取得了较大突破。此外,公司在模流分析和模具设计软件基础上自主进行二次开发,建立标准化数据库,极大提升了模具设计效率和设计精度,有效降低了模具成本。
凭借雄厚的技术研发实力、优良的产品性能、严格的质量管控、丰富的项目经验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公司在行业内树立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与众多国内外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及整车厂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司是佛吉亚(Faurecia)、萨玛(SMG)、埃驰(IAC)、安通林(Grupo Antolin)、延锋(Yanfeng)、彼欧(Plastic Omnium)、麦格纳(Magna)、安道拓(Adient)等国际知名汽车内外饰件企业的模具供应商,基本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通用、大众、奥迪、保时捷、雷诺、福特、奔驰、宝马、捷豹路虎、沃尔沃等国际知名品牌,上汽通用、一汽大众、一汽奥迪、广汽菲克等合资品牌,以及长城汽车、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奇瑞汽车等国内主流自主品牌的生产。公司连续八年获评上汽通用的最佳或优秀模具供应商、连续七年获评一汽大众的“A级模具供应商”、2016年起成为Faurecia的“全球战略供应商”、连续多年获评 IAC 的“年度优秀供应商”和“最佳质量奖”,中国模具工业协会颁发的“中国大型精密注塑模具重点骨干企业”、“优秀模具供应商”、“中国模具出口重点企业”等诸多荣誉奖项。
(二)发行人的科学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新旧产业融合情况公司自成立以来就始终专注塑模具行业,公司的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也完全围绕主业进行,创新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主业发展和提升公司竞争力。例如,公司创新开发的物理发泡模具技术、化学发泡模具技术、多色模具技术、模内装饰注塑(IMD/INS)技术、低压注塑模具技术等技术都较好地融合到了主业的生产制造中。因此,公司的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与公司产业具有较高的融合度。
发行人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主旋律,坚持走科技创新、科学发展之路。公司构建了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产学研战略合作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系,持续捕捉国内外的前沿技术,有效整合资源,全面提升自身技术实力,不断研发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在科技创新、技术研发领域不断积累,取得了丰硕的技术创新、创造成果。公司目前已形成了超高能效、环保绿色工程、智能控制、极端环境保障、防爆防腐、抗震抗冲击等六大核心技术体系。截止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共有发明专利 111 项,实用新型专利 252 项。同时,公司共有 20 项创新产品和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的奖励,其中于 2012 年、2016年两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公司是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认定的2018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具有较强的研发技术实力,先后承担了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等众多项目的研发。具体情况请见本招股说明书“第六节、业务与技术”之“六、发行人的核心技术与研发情况”。
在营销领域,发行人针对人工环境调节解决方案之使用场景的丰富性、复杂性、专业性,有针对性地构建了“技术营销型”销售模式,销售人员与研发技术人员同步参与市场开拓、项目需求导入、技术方案制定、可行性论证、合同评审等一系列销售流程。
在研发领域,公司设置研究院负责底层技术整体性研发和共性技术的研究以及战略性技术产业孵化;另根据业务领域的实际需要设置产品线以及相应的产品研究所负责产品开发,主要包括工业与公建领域、ICT 领域、环保领域。
其中工业公建领域服务于解决工业产业的生产工艺要求、设备散热以及满足某些使用场所的各种特殊要求、或者高端公建领域的要求,特别是“高技术含量、精密、尖端、特殊”产业环境保障需求,主要有国防军工、特高压输电、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核电、化工、电力、微电子、新能源汽车及锂电池产业链等;ICT 领域服务于信息与通信技术、5G 建设、机房、数据中心等 ICT产业的服务器及相关设备的散热;环保领域主要利用低温制冷技术及其他整合技术进行 VOCs 气体的治理,利用除湿干燥技术进行低温干化实现污泥减量治理。
公司着力于使用新技术、新思路、新方向改造人工环境调节设备功能,在高调控精度、多调控因子、低能耗、极端环境等多个方面不断提升既有专用性空调品类的工作性能、拓宽专用性空调应用工况场景。在自主开发以外,另与国内外多家专业设计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长期而稳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依托公司研究院,重点开展专用性空调的洁净技术、节能环保、强化换热、热湿调控等技术的研发。
公司在销售与研发两个维度都秉持着“产学研深度结合”理念,构建起了业务开发与技术研发深度绑定的经营创新模式。
同时,基于多年的产品开发经验积淀和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公司在专用性空调行业负责或参与起草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专用性空调行业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其中,公司是洁净手术室用空气调节机组、全新风除湿机、低温单元式空气调节机、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的负责起草单位,也是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机房用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防爆除湿机及空调机的主要起草单位。
公司产品广泛服务于传统电力(水电、火电)、化工、交通(地下交通、机场、铁路)、公共建筑、大型商用场所等相对传统之行业领域,并在多项国内重点基建项目中承担设备供应与工程建设之职能。公司持续性的科学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正不断嵌入信息技术、通信、电力、轨道交通、环境保护等多个行业的生产服务体系,并提升其生产与服务能力,为我国多个工业细分领域提供助力。公司主力产品重点服务于“新基建”中 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等多个板块,并已成为该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周一至周日 7:30-17:00